-
浏览268
-
浏览28
AI视频教程丨肖妍然·给孩子的AI入门课用八段阶梯式项目把“人工智能”翻译成孩子能听懂、敢动手、愿分享的快乐日常;从用智谱写绘本、画手抄报,到海绵音乐生日歌、即梦MV、剪映虚拟人,每一步先拆解原理再给出可视化操作,把“提示词设计—生成—精修—发布”全流程做成可复制的家庭创意模板,帮助6-14岁孩子在30分钟内完成人生第一部AI作品,同时培养提问能力、审美判断与数字公民意识,让技术真正长进他们的成长年轮。

当生成式AI能在十秒里画出一幅绘本、写出一首歌,知识就不再是“记住”,而是“提问+编辑”。课程设计者肖妍然提出“少年AI素养三件套”:敢提问、会挑错、能分享。越早把这三件套嵌入思维,孩子越能把技术洪流变成个人创造力的放大器,而不是被动淹没。
整套课程像一张“AI工具藏宝图”:文本、图像、音乐、视频、3D虚拟人依次出现,每完成一站就得到一枚“创作者徽章”。徽章背面写着同一句话:先当导演,再做玩家。孩子带着导演思维去操作,就能天然避开“乱点按钮”的陷阱。
把“夜晚的小狐狸想飞上火星”拆成五张分镜,再交给智谱生成插画。课程用“形容词+颜色+场景+情绪”四格提示词模板,让孩子像拼乐高一样写提示;随后用PDF排版功能把五张图一键装订成电子绘本。第一次跑通“想象—提示—成品”闭环,孩子收到的正反馈最响亮。
手抄报痛苦在“版面设计”。课程教孩子先写标题骨架,再用“画”的自动版式生成3种风格草图,选定后手动微调边框与字体。十分钟完成从空白A4到彩色海报的跳跃,孩子发现“作业”也能挂在客厅墙上。
输入“开心、草莓蛋糕、11岁、猫”,海绵音乐就能写出一段8小节生日歌。课程把旋律、编曲、歌词拆成三轨,孩子可以像DJ一样滑动音量条,听到“自己”的声音被AI乐队伴奏,第一次理解“作曲”不是天才专属,而是迭代的游戏。
从主题口号、游戏流程到物料清单,智谱的“结构化写作”模板让孩子体验“项目经理”视角。课程强调“先列问题,再生成答案”,孩子学会用AI做头脑风暴,而不是复制粘贴,老师看到的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账。
把刚做好的生日歌导入即梦,输入“糖果色、星际、慢镜头”关键词,AI就能生成对应节奏的画面。课程教孩子用“节拍标记法”对歌词做时间轴,再把视频片段拖进去对齐鼓点,一条1分钟MV从零到导出只需三首儿歌的时间。
面对“说说你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经历”,孩子常常无从下笔。课程用“时间轴+情感曲线”双栏法,让智谱先列出事件节点,再引导孩子挑最闪光的细节,最后生成一篇有数据、有温度、有未来目标的小短文,提前演练“自我品牌”思维。
把写完的文书粘进Kimi,一键生成10页逻辑骨架:钩子数据、三段论据、金句结尾。孩子只需选主题色、插图风格,再插入自己照片,就能在20分钟内完成一份“小学生TED”级别幻灯片,站在讲台上不再背稿,而是讲故事。
用30秒手机自拍,剪映的“数字克隆”会生成一个口型同步的虚拟人。课程教孩子写60秒科普脚本,让虚拟人代替自己讲解“为什么天空是蓝色”,并上传到班级群。看到屏幕里的“自己”流利说话,孩子第一次触摸到“数字身份”概念,也学会谨慎对待人脸数据。
每课附一张“家长三问卡”:
1. 你觉得AI哪里最聪明?
2. 如果让它再试一次,你想改哪个词?
3. 这份作品最想给谁看?
不插手操作,只负责追问,孩子就能在回答中完成自我评估,父母也免于“我不会代码”的焦虑。
课程专门设置“AI红绿灯”小剧场:用红、黄、绿三色案例告诉学生,哪些数据不能上传、哪些作品需标注“AI辅助”、如何识别深度伪造。技术越强大,越需要提前把“边界感”写进少年心智的底层代码。
八节课结束,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八份作品,更是一张“自我能力地图”:原来我会写提示、会剪辑、会配乐,还会教AI帮我迭代。地图背面写着一行小字——未来不是AI取代人,而是不会提问的人被会提问的AI甩在身后。把这句话折进口袋,少年每一次点击“生成”,都在向世界宣布:我准备好了,让创意接力继续。
网盘资源下载链接:点此下载全套AI入门课程
本站内容依据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授权发布。
▎资源使用免责声明:
▎侵权处理:如发现本站存在侵权内容,请在下方留言反馈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